发布时间:2025-04-05 07:38:22 来源:掌握时事网 作者:红豆
在大决战期间,我军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一共消灭和改编155万国军。这个歼敌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是解放战争开始以来之最。很多学者认为此战过后,就基本上宣布了老蒋的覆灭。其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三次战役中,不仅老蒋的黄埔爱将——杜聿明、廖耀湘、邱清泉、范汉杰等高级将领战役中被我军俘虏或击毙,导致能征善战的将才损失惨重。更在于在这155万国军中,以国军的五大主力为首的老蒋嫡系部队悉数烬灭。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三大战役中,我军在作战中消灭了国军多少精锐,在战役结束后,国军又剩哪些王牌部队呢?三大战役被消灭的国军精锐好缴获的战利品大决战国军精锐损失惨重在搞清国军还剩多少精锐之前。先看看大决战我军消灭多少国军精锐。在这里,对于精锐的定义,其实就是国军的硬核桃王牌部队。这个“硬核桃”出自粟裕大将在孟良崮战役后,对国军部队的一种称呼,将主力比喻为“硬核桃”,把非主力部队比喻为“烂葡萄”,吃掉一个“硬核桃”等于三个“烂葡萄”。而雨田君将其具象化定义为——美械部队,即老蒋在抗战结束前后,依靠军援物资组建的14个美械王牌军以及11个半美械军,同时还算上部分杂械部队,这里面就包含了:中央军系的第1、25军、傅作义的104、桂系双雄第7和48军,合计30个王牌军。国军王牌部队在前两年的解放战争中,扣除掉重建的部队,如74军等不算,国军王牌军一共被消灭了3个,分别是鲁南战役歼灭的马励武的26军、莱芜战役覆灭的韩练成的46军和韩浚的73军。因此在大决战开始前,国军的王牌军实际上仅剩下27个。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中,东野部队率先南下歼灭范汉杰的锦州集团,这里面的精锐就有半美械的第93军,同时在锦州战役结束不久,和93军同属滇军的半美械部队60军也在长春起义。辽沈战役歼灭国军王牌的大头,则是主要集中在辽西走廊追歼战和解放沈阳的战役中。廖耀湘兵团在辽西歼灭的廖耀湘第9兵团,堪称是国军王牌军聚集地。全美械部队中,除了驻印军两大王牌,同时也是五大主力的新1和新6军之外,还有宋希濂起家部队71军(远征军),以及在沈阳一直赋予顽抗53军。整个辽沈战役一共歼灭国军6个精锐王牌军,可以说除了从营口逃跑的52军外,悉数被我东野大军歼灭。在沈阳被俘虏的国军淮海战役。与我军运筹帷幄和占据绝对优势的辽沈不同,淮海战役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从“小淮海”到“大淮海”,这也让很多国军精锐都卷了进来,不仅是徐州剿总还有白崇禧的华中剿总。战役一开始,粟裕就包围了游离于国军主力之外的黄百韬兵团,该兵团别看没有一支五大主力,但战斗力却非常强悍,除了悍将黄百韬个人指挥的因素在里面以外,在兵团里面的第25、60、44和100军,除了川军系统的44军(投靠了篓子)之外,剩下都是3个军都是王牌军,因此抵抗也是异常激烈。从被围到覆灭,该兵团多次给我攻坚部队造成大量伤亡。黄百韬的第7兵团在抢过运河而当时救援黄百韬的有两支部队,分别是徐州杜聿明集团、以及华中过来的黄维兵团。前者,坐拥三大兵团,分别是邱清泉的地2兵团、李弥的13兵团和孙元良16兵团,这里面除了鱼腩孙元良部之外,剩下两个都是精锐,其中第2兵团有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74军,而李弥兵团则有其起家的第8军,合计3个王牌军,另一边的黄维兵团则是有五大主力最后一个的18军(虽然第10军、85军装备都不差,但成军时间晚或者疏于训练,离精锐还差一步)综合上面的歼敌情况,在淮海战役中有国军有7个王牌军覆灭……国军徐州集团平津战役和有起伏的淮海和辽沈不同,平津战役的我军都是呈现一股碾压的态势。平津战役的对手主要是傅作义集团,而该集团同样分为两派:绥军和中央军,前者是傅作义的绝对嫡系。在绥军里面,要说算王牌的就有35和104军,甚至35军的战斗力还要在很多美械军之上,和五大主力齐平,多次在华北作战中给聂老总造成困扰。而35军的兄弟军104军(暂编第3军)别看不显山露水,但其核心部队的暂编31师,就是从35军出来的,是兄弟部队,在作战中是傅作义使用最强的左膀右臂。在平津战役中,这两个军一个被的歼灭在新保安、一个跟随傅作义起义。傅作义王牌的35军而另一边的中央军主要为石觉的9兵团(廖耀湘兵团覆灭后继承的番号)和李文的第4兵团,当时该兵团下辖全美械的13和94军,以及半美械的62和92军,除了92在天津战役被我军歼灭外,其他3个军也全部起义。因此在平津战役中,国军同样损失了6个军。综上三大战役的歼敌参考,合计歼灭国军19个王牌军。其中美械军为:新1、新6、第5、8、13、19、53、71、74、94和100军,半美械军为:第60、62、64、92、93,杂械军为:35、104和25军。还剩多少国军精锐在三大战役结束后,老蒋对国军内部重新整编,在扩充壮丁组成的新军之后,人数恢复到了200万人,和辽沈战役结束后差别并不算差太少,看似恢复了部分战力,但实则这里面差别很大。先来看看这200万国军的成分。一方面这200万国军,并非全是战斗人员。这里需要说的是,国军这其中包含了大量后勤、学校和直属机关部队等二线或者非战斗部队,以及聊胜于无的海军和空军部队。这些军队杂七杂八这加起来起码有50万人,这些部队更多会被配置在后方,而且战斗作用可说几乎为零。所以实际上能用于机动作战的部队也才146万。另一方面,这146万人也是鱼龙混杂。在前线作战的146万国军中,有隶属于宁沪杭警备司令部的的汤恩伯集团,有隶属于华中剿总指挥部的白崇禧和陈明仁集团,在白崇禧下面还有一个宋希濂兵团。这还是长江以南的,长江以北还有孤立在汉中和陕南地区的胡宗南集团、西北二马。以及被我军围困在绥远和太原两座古城的董其武兵团还有阎锡山集团。那么在这些国军一线部队里面,还有多少精锐呢?上文我们说过,在三大战役期间还有之前,国军已经损失了30个王牌军中的22个,整个战损比达到了73%以上,老蒋引以为豪的五大主力更是一个不剩全部被歼灭。剩下的8个王牌军分别是:隶属于汤恩伯集团的第20、28、52和54军,以及华中地区的第2、7和 48军(后两个是桂军),最后还有一个胡宗南集团的第1军。三大战役后撤退到江南的国军精锐而这里面,52军在辽沈撤退的时候只有1/3精锐撤了出来,第2军也在华东被重创过。川军的20和28军虽然号称半美械部队,但很正意义上来说战斗力并不算强,胡宗南的第1军更不用说,在抗战就是摆设,到了解放战争期间更是被彭总打的抬不起头。所以,哪怕是保留8个军的精锐,但实际上也仅仅有3个军(第54、48和7军)有战斗力。用十不存一来形容这些剩余的国军精锐,再合适不过。同时对于老蒋来说,剩下的8个王牌军还不全是他能全部指挥的。。之前的30个王牌军大多数都是他自己的黄埔嫡系部队,比如五大主力等等,可现在剩下的8个王牌军,胡宗南第1军在西北,而隶属于汤恩伯的两个川军部队战斗力一般,反倒是白崇禧的华中剿总,有桂系两个王牌军,以及隶属他指挥的2军。综合对国军战力的评估,他们想要借着所谓的长江防线挡住我军,压根就是不现实的。这里值得一说的是,老蒋这些所谓的精锐部队,在三大战役结束后的我军面前,可以用螳臂当车来形容。别说剩下的8个军,哪怕巅峰时期的30个军也不是我军对手。以1949年渡江战役整编后的我军为例,光装备水平达备达到了国军上述部队标准的有50个,甚至于3野和4野的王牌主力军,一个军装备要超过上述国军2-3倍。举一个例子。以四野的一个军为例。在林总的整编下,四野一共有3个兵团和12个步兵军,每个军人数都达到了5-6万人以上。四野强大的炮兵力量而且当时各军根据炮兵进行了区分,分为甲种和乙种:甲种编制:军属炮兵为“三三”制炮团(27门),师属炮兵为“三四”制山炮营(12门);乙种编制:军属炮兵为两营制小团(18门),师属炮兵为“三三”制山炮营(9门),而当时四野的甲种军编制为9个,不过哪怕是乙种也是比国军王牌军还要强。摘自《决战·中南解放战争》(刘统)从上面这个配置来看,国军2个王牌主力军,还不如的四野1个主力军强。因此,在大决战之后,光从这个配置上来看,就能看出败局已定……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文章